|
「新時代新篇章」邢臺“模擬征收”解棚改拆遷難題拆不拆居民說了算 矛盾解決在征收前 邢臺“模擬征收”解棚改拆遷難題 近日,攸玉芳又一次路過建設中的邢臺市火車站南廣場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作為曾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的老居民,每一次路過她都要停下來看一看。明年年底,這里的6棟回遷住宅樓主體工程將全部竣工。 這個棚改項目原有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十幾家共用一個旱廁,做飯取暖用的是蜂窩煤,小街小巷擁擠狹窄。攸玉芳和很多街坊鄰居都盼著拆遷。 然而,盡管邢臺市橋東區政府多次到這里走訪調查,但因征收成本高、拆遷難等原因,該棚改項目遲遲未能啟動。 2015年初,邢臺市橋東區政府下決心改變這里群眾的居住環境。為確保該棚戶區順利拆遷,原邢臺市橋東區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安置辦公室決定嘗試“模擬征收”模式。該項目也成為我省首個應用“模擬征收”進行拆遷的棚改項目。 以往的拆遷,簽一戶、搬一戶、拆一戶,一旦后期因故拆遷受阻,先期搬走的住戶就面臨著較長時間的過渡期,原有的房子回不去,新的房子又遙遙無期。 現在嘗試“模擬征收”,工作人員入戶調查、開聽證會,拆不拆、如何建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他們在征收補償安置協議中增加了一個條件,即簽訂征收協議的戶數達到總征收戶數的80%以上,征收協議方能生效。在征收協議生效前,居民不搬家、不拆房子。 “光前期摸底登記、征求群眾意見、擬定征收補償方案,我們就用了5個月。”邢臺市橋東區西門里街道辦事處紀工委書記申曉宇是此次棚改征收的全程參與者。在她看來,“模擬征收”的鮮明特點,一是拆不拆居民說了算,二是把矛盾解決在征收之前。 邢臺市火車站南廣場片區棚改項目緊鄰邢臺火車站,除去普通住戶,這里曾林立著約190戶家庭旅館,不少居民擔心拆遷后斷了營生。摸清了居民的改造意愿,原邢臺市橋東區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安置辦公室確定了征收補償方案,在回遷區域建設6棟普通住宅樓的同時,配建2棟公寓樓。居民可根據意愿選擇普通住宅樓或公寓樓,解決了想繼續經營旅館的居民的后顧之憂。 2015年10月10日,邢臺市火車站南廣場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開始簽訂征收補償安置協議。攸玉芳仍記得當時的火爆場面,“大家排著隊簽協議,整整一天一夜沒停。”當天有260戶居民簽訂了征收協議,短短一個月內簽約率就達到84%。 截至目前,邢臺市采用“模擬征收”模式完成征收的棚改項目有4個,涉拆建筑面積達18.368萬平方米,惠及棚改居民958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