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索要風水補償?拆遷息訪包袱重春節前后,基層信訪部門壓力很大。東部某市公務員崔振(化名)在當地信訪局掛職滿1年,他面對的各種糾紛中很大一部分源自拆遷問題。“安居、就業、安置房等農村拆遷后遺癥屢次成為引發上訪的風險點。陳年舊賬越算越厚,補償訴求逐年加碼,眼看小問題累積成老問題,膨脹成大問題。” 兒子遲結婚造成分紅損失,要求補償4萬? 春節前夕,東部一鄉鎮政法委干部老劉為穩住一個老上訪戶發愁。6年前,這名上訪戶因自有住房和養豬場被拆遷而不滿。6年間,上訪、起訴、駁回、再上訪、再起訴,投入的精力和財力越來越大,他的補償訴求也越來越多。一開始,當地鎮村還想著盡量解決,到后來束手無策。 老劉給半月談記者看了一個多達21項的求償清單:除了與拆遷直接相關的財物損失、生產設施設備損失、醫藥費、法律訴訟費、精神損失費、誤工費等各項補償外,甚至還包括“我住院期間我老婆不會喂豬導致小豬死亡10只,每只600元,計6000元”“拆遷安置地點和實際安置地點不符合,配電房把我風水破壞了,造成我老婆住院,花費24000元”“兒子遲結婚造成分紅損失40000元”“坐過牢了,律師證考不到了”等奇葩訴求。 “我們什么招都用過,但他的訴求越來越多。今天好不容易談好,回家睡一覺他又改主意,再加碼。”老劉無奈地說。 說到拆遷遺留問題的息訪難,蘇南某信訪干部記得自己接觸的一個老上訪戶“堅持不懈”了15年。一開始,他在某地承包農田種植項目,就近搭了個小棚子生活。后來,他在談補償條件和拆遷時,受了氣、挨了罵,心里怨氣始終咽不下。年復一年的上訪中,求償條件層層加碼:精神損失、家庭不和、子女就業、院子里的樹、養的小豬仔…… “十幾年過去,小棚子所在的地方房價漲了很多倍,所以他現在的訴求是300萬元貨幣補償外加1套房。”這名信訪干部透露。 安居、就業、安置三大后遺癥,易成上訪死結 江蘇省政府信訪局接訪處負責人張慧說,因安居、就業、安置三大后遺癥,一些拆遷戶難于滿足訴求,不斷上訪,愈訪愈貧,愈貧愈訪,借訪補償心理愈迫,纏訪、鬧訪愈烈,最終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蘇南某地城中村拆遷,某上訪戶家有一棟三層小樓和大院子,居住面積有上千平方米,但實際的宅基地只有兩三百平方米,其他都屬于違建。但他認為,原本三層小樓住的好好的,地段又好,一年租金頂好幾個公務員的工資,拆遷讓其生活水平急劇下降。這種心理落差成了支撐上訪的動力。 就業問題也易成上訪死結。征地前,很多農民除種地外,還可以在自家院子種菜養雞,省下生活支出,也解決了許多生活問題。失去土地,不僅失去了生活來源,各項生活開支也水漲船高,如果不能找到合適工作,未來的生計就成問題。 安置房屋質量問題同樣成為風險點。一名律師說,受理的案件當事人不少是被安置的農民,他們剛拿到新房就發現房屋有裂痕或墻皮脫落,“拆遷本身就給生活帶來不便,一旦安置不到位、有缺陷,矛盾就會變得尖銳”。 解決積弊需要強化依法行政 “前期如果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后期等到纏訪、鬧訪,即使給予再多補償,再和顏悅色開導,也難以彌補。”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建明認為,近年來,頻頻出現信訪“滾雪球”,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有悖法律精神在先,繼而又動用各種手段來達到息訪目的,造成老百姓不相信法律、不相信政府,以致上訪從最初的拆遷利益之爭不斷升級。 對此,法律界人士和信訪干部建議,提升基層政府的法治意識,強化依法行政,尤其是在拆遷、拆違過程中,務必依法辦事,從源頭減少矛盾糾紛。在處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時,不能政府“一口價”“一公示”,而要充分尊重廣大群眾意愿,多聽取群眾的意見。 應對積弊還需要更多柔性手段解決。張慧認為,化解老案問題,需要接訪人員再溫情一點,地方舉措再實在一點,可考慮吸納更多社會互助組織加入進來,對長期上訪戶開展心理修復、社會支持等工作,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刊于《半月談》2020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