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口人蝸居30平方米房子,想靠拆遷換兩套大房,結果逼走拆遷人員一個城市的興起,都是建立在“拆拆建建”的基礎之上,只有老房子被拆除,新房子才會有位置來建造。一直以來,“拆遷”這個詞被人們賦予了財富的象征,很多老房主都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望著自己的房子被拆遷,這樣就能得到一大筆錢,進而實現一夜暴富。 而在拆遷的過程中,每個拆遷人員幾乎都能碰到 “釘子戶”,他們認為自己多拖一天,就能得到更多的補償款,所以這些人都會以種種理由拖延拆遷時間。但是有些釘子戶最后卻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們總想著多要一些拆遷費,而遲遲不肯搬走,然而最終卻錯失了最佳的拆遷時間,最后的結果就是逼走了拆遷人員,一分拆遷款也沒撈到。 在廣州的市民可能知道,廣州洪德路附近有一棟8層的老式建筑,這棟建筑被一座立交橋包圍,并且在網上一度走紅,甚至被人們調侃為“廣州地標性建筑”。實際上,當年建造立交橋的時候,這里的老房子都被拆除了,大部分房主都欣然接受了拆遷。然而,一名叫做郭志明的房主卻說什么也不愿意搬離這里。 郭志明住的這棟房子是通過倉庫改造建成的,面積僅僅只有30平方米,然而這個小小的“蝸居”卻一共住了7口人,其中還包括郭志明的老母親。為了讓7口人能夠住得舒適一些,這套房子用隔板分成了兩層,第二層又被隔成了三個“房間”,說是房間,其實只不過是三張床而已,7口人的生活質量可想而知。 郭志明的父親當年把這套老房子留給了他,而郭志明一家在這里已經住了30多年,但由于是倉庫改造,所以郭志明沒有房屋產權,除了他家之外,樓上的業主都有產權。所以,郭志明認為不公平,就通過各種途徑去維權,然而問題一直都未能解決。 多年以前,這棟房子的附近要修建立交橋,而郭志明的房子正好處于綠化范圍之內。廣州方面擔心建造立交橋會影響業主們的正常生活,所以計劃將這棟樓拆除。拆遷通知下發后,大部分居民雙手表示贊同,然而郭志明一家人卻表示反對,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借此次拆遷機會,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拆遷款,或者換一套大房子。 然而,由于郭志明沒有產權證,所以房子被拆掉后,他們只能拿到和老房子同等面積的房屋補償。所以郭志明一家堅決不認可這種補償方式,他們認為本來房子沒產權就很不公平了,如今補償數額又比別人少,所以不同意拆遷。就這個問題,郭志明一直堅持了五年的時間。 無奈之下,拆遷人員只好取消了這棟老樓的拆遷計劃,把立交橋繞了一個彎,建在了老樓的四周,因此增加了上億元的成本。雖然,這棟樓的水電已經恢復正常,而且附近還設立了公交站點,但是讓郭志明一家人沒想到的是,負責拆遷的人早已經被他們給“逼走”了,可能以后都不會再回來拆遷了,這也就意味著,郭志明一家人錯過了拆遷的最好機會。 其實,中國還有很多像郭志明那樣的房主,他們把一家人的生活都寄托在拆遷上,而自己卻不努力賺錢,總是幻想著一夜暴富,甚至通過拖延戰術來獲得更多的補償。其實稍微有點格局的人都不會在拆遷問題上糾結,“見好就收”才符合正常人的思維。那么,大家對此事有什么看法? 特別聲明: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信息,請以實際情況為主。 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部分作者未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原作者速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