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舊小區引來“合伙人”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精細化管理能力直接影響著城市基層治理的水平。老舊小區改造,是目前北京城市更新的一件大事,也是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 但“改造”并不簡單,資金統籌、硬件提升、軟件跟進、鄰里分歧……每一件都是“麻煩事兒”。 如何理順、解決這些“麻煩事兒”,真正讓惠民工程落到實處?在北京老舊小區改造的實踐中,街道社區黨建引領,物管會、改造施工方、物業企業、社會資本等先后“報到”,成為老舊小區的社區“合伙人”,多方共建共治,不僅老舊小區改造順利推進,就連鄰里矛盾也有效化解,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鄉。 老舊小區變美了,生活品質提升了,鄰里關系和諧了,笑臉寫在居民和每一位“合伙人”的臉上。 物管會 做好“泥抹子” 房老、院老、設施老,住在6層,甚至洗澡都得避開晚間用水高峰,否則澡洗到一半,水就沒了…… 東城區西革新里110號院的居民最近告別了這些生活煩惱。 “成立這一年,咱干成了一件大事——老舊小區改造。”6月30日,是西革新里110號院物管會成立一周年的日子,既是物管會副主任,又是業主代表的于洪燕看著即將完工的改造工程很是感慨,“樓上樓下再不會因為用水吵嘴了!” 西革新里110號院,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初,由8棟小樓組成,占地面積不大,人口密度不小。社區居委會主任侯廣庫說,小院有兩難:一是“停車難”,小院兒停車位不足67個,高峰時愣塞進97輛車;二是“用水難”,上水管漏下水管堵,堵了疏,疏了又堵。也因著這兩難,街坊四鄰常有摩擦,甚至一言不合,就動起手來。 “只有解決居民生活的難處,才能化解矛盾。”經居委會申請,2020年西革新里110號院啟動老舊小區改造,重點之一就是樓內上下水管線改造,以及重新規劃室外公共空間,有效增設停車位。 增設停車位,所有人都拍手稱快,可上下水管線改造,不同意見就來了。有居民只同意改上水管不同意改下水管,也有居民表示,“不承諾恢復裝修,就不簽字。” 小院兒的難處,居民的矛盾,就好像凹凸不平的泥面,正是于洪燕和同事們努力“抹平”的,“我們和居民的聯系最直接,得當好這化解矛盾的‘泥抹子’。”于洪燕笑著說。 “天大的矛盾都是上下水引起的,只有管線改好,才是真得實惠。”寒冬臘月,已是古稀之年的于洪燕和其他幾位物管會委員一道,爬上爬下,挨家了解居民意見,再將這些意見反饋給社區、街道、施工方等相關各方。 90歲的老住戶擔心改造要停水,自己腿腳不好冬季不便下樓,物管會成員就和施工方商量,將他所在的單元延后到2021年春季再改造;有老人住院家里沒人,物管會成員記錄在冊,承諾等老人出院回家后,再實施改造;也有住戶提出改造效率有點兒慢,物管會成員就督促施工方改進方法,提高改造效率。 永外街道城管辦副主任王亮將西革新里110號院的改造經驗總結為“三要”和“三每”。“三要”指居民訴求必須要問、必須要回復、合理訴求必須要辦;“三每”指相關方每天一碰頭、每周一例會、每月一調度。無論是“三要”還是“三每”,都離不開物管會這把“泥抹子”。 施工方 “搭把手”的溫度 老舊小區改造是暖民心、聚民心、得民心的“民生改善綜合體”。要將民心指標落到實處,不僅有事得與居民商量著辦,有時候,還得設身處地為居民著想,往前多走一步。 位于豐臺區西羅園街道的洋橋71號院,6月末3棟樓重裝亮相,粉刷一新、整齊劃一的外立面,已看不到曾經的斑駁。“改造前,幾乎家家都安裝了護窗欄,各有各的樣。”洋橋村社區黨委書記王珺說,護窗欄的存在影響小區外觀不說,更重要的是,有高空墜物的隱患。 拆除護窗欄,成為改造工程開工前要啃下的第一塊“硬骨頭”。初期,王珺發動居民中的黨員代表,以身作則,帶頭行動,拆除了一部分。但是,仍有不少老住戶因為擔心沒了護窗欄,窗子不防盜,不同意拆。 “想打消大家的顧慮,得先解決防盜問題。”建設方豐臺區保障房公司洋橋項目現場經理高小爽開始想辦法。 高小爽聽說泥洼路30號院也存在類似情況,該小區在更換節能窗時增設了防盜橫桿和金剛紗網。這種“二合一”的防盜節能窗,立即被洋橋71號院借鑒過來,超過8成的業主最終同意拆除護窗欄。 老舊小區改造涉及每一位居民,居民對改造方案了解不足、認可不足,配合度自然提不上來。統計顯示,2020年市民通過12345熱線反映的老舊小區改造問題中,一大原因就是屬地和實施主體信息公開不夠廣泛,以及因溝通不暢造成住戶對改造方案、改造進度不認可。 在老舊小區樓內上下水管線的改造中,溝通尤為重要。住宅樓的建設中,一個單元內的上下水管線是相連的,這就意味著,有一戶不同意,整個單元的上下水管線改造都無法進行,這也是上下水改造難的原因。 洋橋71號院的一個單元內,就有這樣一戶,一直不簽字。反復溝通后,王珺了解到,該住戶一方面是工作較忙,無法抽出時間留在家中,同時也擔心改造時會弄亂屋子。“我們愿意為您代為保管鑰匙,每天將改造情況拍照發給您,并承諾改造完成后將房間打掃干凈。”施工方北京城建八公司洋橋項目經理劉瑩主動替住戶想辦法,終于贏得住戶的信任,同意簽字,“都是‘搭把手’的事兒,還能幫居民解決困難,何樂而不為。”劉瑩說。 類似的“搭把手”還有很多。有居民在改造中發現家中的洗臉盆要更換了,買回來一個新的,施工人員“搭把手”幫著裝上;哪家有東西要搬,人手不夠,施工人員“搭把手”搬走;不在老舊小區改造范圍內的支管線改造需求,施工方也“搭把手”幫著委托一家專業公司,以市場價40%的價格,按居民意愿提供服務。 “搭把手”不僅使老舊小區改造順利推進,也贏得了居民的理解。目前,洋橋71號院1號樓和4號樓的上下水管線改造同意率均達到100%。“20天不方便,換得未來20年不擔心。”有居民說。 物業管家 主動未訴先辦 老舊小區三分建、七分管,改造提升硬件,軟件也要跟上。 石景山區八角街道的古城南路社區,建于上世紀70年代初,是一片緊鄰長安街的紅磚樓。當年能住進這片職工宿舍樓,曾是很驕傲的事。40多年過去了,建筑老化,生活不便,驕傲沒了,煩惱來了。 2018年,首開集團首華物業按非經營性資產項目接管古城南路社區。非經營性資產,特指北京一批建成于上世紀、屬于市管企業的職工宿舍樓。由于產權單位滅失,或者缺乏物業管理,它們中的多數都呈現出破舊失序的狀態。 “管網破舊、上下水堵漏、車輛亂停亂放、雜物隨意堆放,這些問題已困擾社區居民多年。”首開集團首華物業古城南路社區項目經理汪楊說,第一次垃圾清運,社區邊邊角角清理出的垃圾就裝滿了20車。 如何改變失序的社區面貌?北京市在2020年的老舊小區改造方案中提出,對這類老舊小區實施改造時,要堅持改造與管理同步實施,完善物業管理制度,健全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機制。 引入物業管家,便是第一步。作為管家的物業服務人,除了按協議提供物業服務外,在老舊小區的具體改造事宜中,也要當好居民傾聽者的角色。 古城南路社區改造,物業管家發揮了很大作用。2020年5月,一場面向全院1788戶居民的“地毯式”入戶調查開始,汪楊和同事沖在第一線,“想讓居民打心眼兒里接受物業,我們得先拿出行動,從被動的接訴即辦轉為主動的未訴先辦。” 通過調查研究,物業總結出居民“四難”:上下水堵塞難、停車難、綠地維護難、道路排水難。解決這“四難”,成為確定小區改造方案的依據。最終,古城南路社區確定了樓內上下水管線改造、室外弱電飛線入地、清除私裝地鎖、補建綠化、完善公共照明、增建養老服務、補建停車位等12項改造內容,每一項都是圍繞居民所需。 2021年5月,古城南路社區完成老舊小區改造。這棟年近半百的老樓,已經是窗前能見綠、樓前有花園、停車講規范的“新派頭”。 “物業來了,小區的環境真是變化不小,這物業費應該交。”一年時間,77歲的老李對物業管家有了新理解,“他們是有事兒能找,而且能給管的年輕人。”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對列入改造計劃的老舊小區項目,要確保在改造工程進場前完善物業管理制度,沒有物業服務人的老舊小區要引導居民引入物業企業。因為,只有建立起一套物業管理制度,老舊小區才能實現既改得好也轉得好。 社會資本 與社區成為“命運共同體” “聽說沒,最快年底,老舊小區改造就能啟動了。” “‘拉家常’議事會上說了,改造方案還得征求咱居民意見呢。” “公共區域已經大變樣了,政府再把樓本體給改造了,咱這生活可就太美了。” …… 在棗園小區住了多年的居民馬春梅,最近和街里街坊聊天,話題總繞不開“老舊小區改造”,“大家伙兒都盼著呢。” 作為大興區首批成建制的商品房社區,總建筑面積約28.7萬平方米的棗園小區,建成距今已有近30年。清源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徐剛說,棗園小區是清源街道轄區內規模最大的老舊小區,有居民3380戶、共1.3萬人。多年來,一直存在停車位不足,便民超市、老年餐廳等配套服務缺失等問題。 興豐街道三合南里社區,8.9萬平方米,有居民1147戶、3000余人,內部公共空間卻較少,便民配套服務同樣欠缺。 街道申請將兩個小區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范圍,可單靠市區財政投入,周期長不說,居民的需求也難以全方位滿足。能否“借力”破題?2020年,住建部表示,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要建立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改造資金的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改造運營。 反復研究后,2020年大興區決定以棗園小區和三合南里社區為試點,突破傳統的物理空間邊界,將這兩個不相鄰的社區“打包”,跨區域統籌,引入社會資本愿景集團,由其先行投資,對老舊小區的公共區域進行提升改造,補齊配套短板。兩個街道則授權社會資本方統一運營提升后的公共空間,以及三合南里社區外閑置的鍋爐房和堆煤場。 “我們和老舊小區是同一個整體。”愿景集團大興區域負責人賈凡說,他們先后收集了2000余份居民意見,比如口袋公園里綠樹繞著跑道走的想法,就是居民提出的。 口袋公園、主食廚房、社區便利店、廚余垃圾處理站、共享菜園……2020年6月,棗園小區已是舊貌換新顏。原本閑置的鍋爐房和堆煤場,也掛出“三合·美鄰坊”的新招牌,正在最后的改造中。建成后,這里將成為集便民菜店、社區食堂、便利店、圖書閱讀、體育運動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實現15分鐘便民生活圈。 大興區住建委副主任孫洪宇欣喜地發現,社區環境提升后,社會資本方在居民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意基礎,為后續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充分承擔物業服務責任、建立起物業長效運營機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0年7月,我們已經替代原物業企業,被棗園小區居民選聘為新的物業服務人。”賈凡說。6800萬元投入后,如何盈利?賈凡他們也算了很多遍賬,收入主要來自三部分:一是以物業服務企業的身份進駐小區后,以“先嘗后買”方式收取的物業費;二是小區內的停車管理費,每個停車位目前的收費標準為每年1500元;三是便民服務中心、社區食堂等的出租收益。粗略估算,通過資源統籌,“肥瘦搭配”,預計8年半的時間可收回全部投資,繼而實現微利可持續。 在石景山區魯谷街道,跨區域統籌的范圍更廣,涉及五芳園、六合園南、七星園南3個社區。街道授權社會資本方通過運營區域內低效閑置空間、停車管理權、廣告收益等來獲取回報,預計每年可實現246萬元的運營收入。同時,社會資本方也承諾,在整個運營期內,拿出一定比例的收益反哺物業收入缺口。 微利運營的模式既避免了社會資本“只投資,沒回報”,又使社會資本與社區成為“命運共同體”,共同努力改善居民生活。“老舊小區有人改也有人管,這才是內外兼修、標本兼治。”魯谷街道辦事處有關負責人說。 數說老舊小區改造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已累計確認了433個項目,涉及小區511個、住宅樓3646棟、居民34萬戶;累計開工項目317個、完工項目105個。 2021年,確保400個小區列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確保300個小區啟動老舊小區改造,確保100個小區完成老舊小區改造。 數說老樓加裝電梯 2018年,378部;2019年,555部;2020年,636部;2021年,200部以上。 專家點評 多方參與方能可持續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 城市建設要秉持綠色、開放、共享等發展理念,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通過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一方面,可以讓全體居民都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以讓城市功能更加完備,城市治理更具韌性智慧,城市品質更加綠色宜居,社區更加健康安全、服務便捷、充滿活力。 城市更新行動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異常復雜,牽涉到政府部門、相關實施主體、當地居民、金融投資機構等多方利益,政府的主要角色是組織、引導、規制和實行適度的金融財稅土地規劃等政策支持,要充分調動、有效引導、適度激勵社會力量和居民廣泛參與,采用可持續的模式和機制,才能實現老舊小區改造的可持續發展。(趙瑩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