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面對“不合理訴求”做好群眾工作时间:2018-05-31 阅读 近期,寧夏處理群眾集中反映的問題,一些久拖不決的老問題得以徹底解決,其中包括不少所謂“不合理訴求”。一位領導感嘆,大家以前常說這訴求不合理、那訴求不合理,其實真正弄清了原因,很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傾聽群眾訴求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方式。但一段時間以來,見到群眾上門就下意識地先界定訴求是“合理”還是“不合理”,也成了不少基層干部的思維慣性,似乎“合理”就多聽聽并加以解決,“不合理”就沒必要浪費時間了。可問題恰恰在于,面對群眾的“不合理訴求”,更需要我們做好群眾工作。而且合理與不合理并不總是涇渭分明,很多群眾訴求都處于情理法交織的模糊地帶,合理與不合理往往疊加在一起。再細究那些確實不合理之處,成因更是復雜:有政策宣傳解釋不到位,信息不對稱造成誤解的;有聽到風吹草動,被不實傳言誤導的;也有因個人境遇,訴諸情緒化表達的;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想要多得多占,以撒潑相要挾的……仔細分析訴求背后的事,而不是“一刀切”地歸為“不合理”棄之一旁,才是干部面對群眾應有的態度。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合理也好,不合理也罷,只要是百姓肺腑之言,總是關系其安危冷暖,都當重視。但重視群眾訴求并不等于毫無原則有求必應,特別是面對那些“不合理訴求”時,一味妥協、全都滿足既不可能也不合規。一方面,一些不切實際的過分要求,顯然超出了政府的權責邊界;另一方面,如若為了短期滅火,盲目埋單,問題不僅解決不了,還會吊高一些人的胃口,形成不良示范效應。如何在群眾訴求存在不合理成分的情況下,做通群眾工作,最終解決問題,考驗著相關部門的辦事能力與智慧。 不合理訴求滿足不了,一把推開,置之不理又顯然不行。如何既嚴守規矩又不激化矛盾?需要我們多點耐心、多問幾句為什么、多想想怎么辦。政策理解上,哪里出現了偏差;心有不滿、抱怨不公,是否是聽信了錯誤傳言,產生了對立情緒;問題久拖難解,是否是瞄錯了靶子、找錯了方向……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如此,群眾自然能平心順氣,有些難題也能找到更優解。以寧夏這次行動為例,因拆遷評估有分歧,一位居民反映不滿多年未果。間隔時間太長,重新評估困難,但工作人員經過多次實地走訪、咨詢當年辦案人員,化解了這起積案。這也啟示我們,跳出合理、不合理的簡單判斷,才能聽得見民聲、看得見民憂,也才能找準痛點、對癥下藥。 做好群眾工作,就要學會面對群眾“不合理訴求”。揆諸現實,很多時候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和我們的工作態度不無關系。假如糾結于“合理”“不合理”的表面,忽視了背后原因,干群雙方雞同鴨講、拉磨扯皮,就會錯過解決問題的好時機。這也再次提醒很多干部,工作作風當要再嚴一點,再實一點,把群眾當“家人”,把訴求當“家事”,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也做好溝通。如此一來,理解也能多一點,不合理訴求也會少一些。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