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垣斷壁、荒草叢生!豐臺這片拆遷廢墟上,還住著人“每逢雨季,拆遷地區渣土泥水順勢流淌,道路泥濘積水,未拆除完畢墻體存在坍塌危險,隱患嚴重。” 近日,記者收到一份《加快推進榴鄉路兩側棚戶區改造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文章介紹了目前榴鄉路兩側棚戶區的現狀,反映仍有部分未啟動拆遷的居民,居住在殘垣斷壁、垃圾渣土堆積的拆遷廢墟上,生活環境惡化。對此,記者進行了實地調查。 現場 拆遷廢墟上仍有人居住 近日,記者和《建議》的提出者之一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的姜曉群博士來到現場。 從劉家窯地鐵站出來,沿著榴鄉路一直向南走,只見道路兩側豎起高高的圍擋。圍擋外道路寬闊筆直,秩序井然;而圍擋內是一大片拆遷廢墟,荒草叢生。 記者首先進入了路西側的拆遷區。到處可見殘垣斷壁,磚塊瓦礫,垂落的電纜、松動的線盒在空中晃悠。堆積的拆遷渣土至少高出路面半米,上面苫蓋的部分綠網已經破爛不堪。為了保證道路不被渣土覆蓋,有些胡同兩側樹起了鐵皮圍擋。圍擋背后還堆積著垃圾,部分圍擋已經扭曲傾斜,不堪重負。 大片的拆遷廢墟中,竟然見到一些住戶。據住在這里的居民介紹,南苑鄉的房子和屬于國有土地的公房犬牙交錯在一起,沒有明顯界限。南苑鄉從2016年開始啟動拆遷,剩下沒拆的大都是公房,還有個別存在爭議的民房。而恰恰是居住條件相對較差的公房,尚未啟動拆遷。 記者沿著狹窄陰暗的通道,走進一處平房。一間大屋隔出來三四間,木質結構的房頂被熏得黑乎乎,過道的石棉瓦搖搖欲墜,窗戶布滿油污。橫七豎八的電線裹滿了油污和灰塵,像一根根粗黑的毛線,角落里的水龍頭正在滴滴答答地漏水。 戶外的荒地上,有住戶開墾出小塊菜地。一位大爺說:“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搬走,總得找點事兒做吧,可以鍛煉鍛煉身體。地荒著可惜,種點東西,也算綠化,改善環境吧。” 榴鄉路東側的情形與西側差不多,圍擋內側同樣是大片大片的拆遷廢墟,瘋長的野草把網布撐破鉆了出來,形成茂密的一大片。 記者看到一幢小樓挺立在廢墟上,樓里依然住著很多人,陽臺欄桿上晾曬著衣物被褥,小樓周圍停放著不少電動車。距離小樓十多米外的拆遷廢墟上堆滿了生活垃圾,悶熱的天氣下散發出難聞的臭味。 困境 老房修修補補住戶提心吊膽 “就這種居住條件,我們已經熬幾年了。”在榴鄉路東側,一片住宅前停放著十多輛某快餐公司的外賣送餐車。記者遇到一位女士,她說自己住在最里面把角的一間公房,緊挨著旁邊拆了一半的三層小樓。那棟樓半扇外墻拆掉了,樓梯暴露出來,但為了相鄰住戶的居住安全,小樓沒有完全拆除。 據她講,有一天刮大風,那棟小樓里的一塊彩鋼板松動了,隨風擺動,一旦倒下來就會砸到她家。幸虧維修人員及時趕到,移除了那塊彩鋼板。 今年夏季雨水多,她常常要自己清理她家到大馬路那二三十米長的羊腸小道,否則雨水沖刷拆遷渣土,就會把路覆蓋上了。她還抱怨,家里自來水壓力小,洗澡很困難,懷疑是水管破裂導致的,但管線埋在渣土下面,維修十分困難。她說這幾年一直這樣提心吊膽地過日子,每天都在巡視這片區域的居住安全,“真盼著快點搬家走人”。 橫七條3號樓是這片拆遷區里為數不多的樓房,一層為底商,樓上5層用于居住。據介紹,5個樓門共有75套房,分屬豐臺和(原)崇文兩區的4家企事業單位,產權關系復雜。 今年“五一”節,這棟樓的下水道堵了。“大過節的,哪去找人修啊,真糟心!”在這里執勤的社工告訴記者,社區只得找來一位疏通下水的師傅,與此同時趕緊聯系產權單位。 因為管線復雜,折騰到晚上9點都沒打通,以至該單元的居民家全部停水。第二天,產權單位找到了房子的原始圖紙,終于疏通了管道,居民才恢復用水。“最擔心的就是房子維修的問題,幾家單位協調起來非常困難。” 據介紹,今年疫情期間,橫七條路第一社區封閉了22個出入口,統一管理14個出入口。不論是拆遷區的防疫、安全還是環境衛生,基層都面臨很大壓力。據社區的工作人員介紹,為了維持拆遷區居民的正常生活,他們盡了最大努力,協調方方面面,盡力保證未拆遷居民的水電供應、排水排污、應急維修以及消除安全隱患。現在他們的工作重點是推進垃圾分類。 進展 棚改項目仍在推進擇機啟動 據介紹,榴鄉路兩側棚戶區涉及南苑鄉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產權戶大約1500戶。南苑鄉土地騰退于2016年10月開始,目前大部分土地已經騰退完畢,大部分騰退房屋已經拆除。而國有土地房屋早已經完成入戶評估、材料收取等工作,但是正式征收遲遲沒有開始。居民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希望加快棚戶區改造進度。 記者查詢得知,榴鄉路兩側棚戶區屬于豐臺東鐵營棚戶區改造項目的一部分。2019年底,豐臺區曾回復居民:經區住建委核實,東鐵營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項目目前已完成入戶摸底調查、搬遷補償政策制定等相關工作,部分地塊已啟動搬遷工作。同時,項目實施單位正在依據北京市“新總規”開展項目規劃論證及手續辦理工作。待項目規劃穩定后將逐步開展剩余地塊搬遷補償政策意見征詢工作。 今年6月,豐臺區再次回復居民:經豐臺區房屋征收中心核實,為盡快推動東鐵營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項目進展,解決老百姓實際居住困難,項目采取分期分批啟動,部分居民所在地塊仍在繼續推進,擇機啟動。 背景 東鐵營棚戶區改造項目 榴鄉路兩側棚戶區為東鐵營棚戶區改造項目的一部分。東鐵營棚戶區東到方莊南路,西到同仁東路,南到石榴莊路,北到南三環,面積218公頃,棚戶區改造涉及其中的56.5公頃,分散在23個地塊。 東鐵營地區有50多家國企,包括銅廠、制革廠、化工廠、電線廠、壓縮機廠、農藥廠、油漆廠等。如今,有的企業已經關閉,但老宿舍區還在此。其間還夾雜著一些當地村民的宅基地,逐漸發展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平房區。因為年久失修,該區域房屋破舊,基礎設施落后。道路狹窄且坑洼不平,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較差。但由于該地區產權歸屬分散、地塊零散,拆遷和后期開發難度都較大。 早在2011年,豐臺區就計劃“5年內啟動東鐵營橫七順八條地區棚戶區改造”,但是因為地區情況特殊,土地權屬復雜,棚改資金難以平衡等問題,東鐵營地區棚改一直推進緩慢。 2013年12月,東鐵營棚改納入北京市棚改目錄,2014年底成為第一家納入棚改統貸平臺的棚戶區。這個豐臺區目前啟動的最大的棚改項目,涉及4100多戶居民和村民。 建議 近期 :保證居民基本生活 推進項目實施,保證棚戶區居民基本生活。相關部門加快項目規劃論證及手續辦理工作。多部門聯合作戰,各司其職加強對這種待建地塊的使用與管理,避免征地變為垃圾場,滋生病菌。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應保證拆遷滯留區居民的基本生活,包括人身安全、供水供電、垃圾清理等基本生活需要。 建議 遠期:提升區域整體環境 盡早完善棚改規劃與實施,全面設計交通動線規劃,以人為本,市政道路設置單向行駛、時段禁行等,實現全面的靜態交通規劃,有效緩解出行難、停車難和交通擁堵。合理選址修建地下停車庫或地上停車樓,鼓勵換乘地鐵公交出行。 結合居住區建設衛生驛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在該地塊建設一個集綠化美化、休閑娛樂、健身鍛煉、應急疏散等功能于一體的街心公園,徹底改變榴鄉路兩側居民的生存生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