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范征地拆遷行為 加強城市生態修復城市在規模擴張和快速發展中,土地開發需求猛增,征收拆遷任務艱巨,因多種原因引發征收拆遷違法違規行為增多,矛盾集中。征地拆遷問題集中表現為補償標準過低、違法拆遷、強制拆遷、破壞城市文脈、損害生態系統等。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防控城市征地拆遷存在的各種風險,傳承歷史文脈,強化生態修復,加快構建現代宜居城市。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規范征收拆遷行為 征地沖突是與征地相關的各個主體圍繞土地利益、權利和權力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心理或行為上的互動對抗過程。事實上,土地征收過程中存在大量模糊利益空間,多元利益主體為了利益最大化,會進行激烈的利益博弈,并因此產生征地沖突。比如,征地拆遷實施主體、征用土地公告、實施程序和估價方式不夠規范,拆遷安置不及時、不告知聽證權、調查工作不細致、送達手續不到位等都會引發利益沖突。 要加強對征地拆遷工作的黨建引領和組織領導。政府應按規劃嚴格實施建設,加強對農村宅基地的審批管理,及時向被拆遷人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建立透明的拆遷工作制度,完善拆遷程序,規范拆遷具體操作行為,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建立行政問責制,對在征拆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工作人員進行表彰和獎勵,對在征拆工作中不負責任、有嚴重過失并造成嚴重后果的工作人員,要追究責任。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拆遷有法可依。規范征收土地行為,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針對征地拆遷現行政策法規明顯滯后的現狀,制定規范征地補償安置、加強征地拆遷管理等系列政策法規,從制度上規范征地程序要求和操作行為。在城市開發中,規避和防控土地利益沖突的各種風險,要嚴格執行現有法律法規,加大對土地違法案件的查處,完善土地征收與補償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增強制度可操作性和執行力。 加強監督落實。要制定城市征地拆遷內部監督管理辦法,成立獨立的內部監督實施機構,采用內審監督、抽查監督、現場監督、舉報監督和教育監督等多種監督方式,對征地程序執行和政策落實進行全面監督,防控風險。建立征地拆遷專項資金跟蹤審計制度,實行全程跟蹤,推進拆遷管理工作規范化。 強化土地風險評估 創新補償安置模式 許多地區征地補償采取“一次性貨幣補償”模式,即通過制定文件和標準或者進行協商,一次性給予資金補償。但這種“一錘子買賣”如果補償費高則造成政府很大的資金困難,如果補償費低,則很難為民眾提供未來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感。 要加強改進傳統的一次性貨幣補償模式,建立多元補償、土地入股等模式,打造利益共同體,有效化解土地利益沖突。針對以金錢為主導的一次性貨幣補償缺陷,應創新補償模式或安置方式,通過各主體特別是農民集體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利益共同體,綜合考慮利益主體對長遠發展和社會歸屬方面的復合性需求,切實解決農民生活的長遠之計。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安置問題,最根本的要著眼于農民的“造血功能”,一是實行國有土地留地安置的方式,引導被征地農民入股創辦經濟實體,解決就業問題,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技能。二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老、弱、病、殘農民提供生活保障。政府應對被征地人員的居住、工作、就業、上學、醫療等基本生存條件給予特殊的優惠或照顧。三是對土地征收拆遷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從合法、合理、可行、安全等方面進行調查、論證,對征收項目中可能出現的困難、矛盾集中的問題等提前把握,擬定應對措施,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針對性的解決。 傳承城市歷史文脈 加強生態修復修補 城市空間在土地級差的作用下,出現大規模置換和結構重組,原有建筑的功能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以空前的規模改造,如廠房成為辦公樓,倉庫變為商場,古宅、古建筑以及其他具有歷史積淀的建筑物遭遇強拆,導致城市文脈、歷史記憶不斷消弭,造成對文化傳統保護的空前挑戰。有的地方在拆遷中導致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亟待修復。如拆遷區內建筑垃圾堆成山,大風天氣塵土飛揚。有的拆遷區內違章設立廢品堆放點,嚴重影響城市環境。 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是構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歷史文脈是城市的靈魂。要加強城市征地拆遷的統籌規劃,充分考慮對傳統文化古跡、城市文脈、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與修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城市土地開發與征收拆遷要重視傳承城市歷史文化,讓城市留下歷史記憶,在延續文脈中創新發展,在創新發展中延續文脈,使城市既富有歷史底蘊,又充滿勃勃生機。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做好城市歷史風貌協調地區的城市設計,展現城市風貌。鼓勵采取小規模、漸進式更新改造老舊城區,保護城市傳統格局和肌理。 加強生態修復修補是提高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構建生態宜居環境的重要舉措,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在開發建設和征地拆遷過程中,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系統地修復山體、水體和廢棄地,構建完整連貫的城鄉綠地系統,進一步修補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要統籌規劃建設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公共空間體系、控制城市改造開發強度和建筑密度,開展對老舊小區的綜合改造、文化改造、綠色改造。要堅持留白增綠,推進綠廊、綠環、綠心等建設,推廣老舊公園提質改造,喬灌草合理配植,廣種鄉土植物,因地制宜建設濕地公園、雨水花園等海綿綠地,推行生態綠化方式。通過拆遷建綠、破硬復綠、見縫插綠、立體綠化、屋頂綠化等,拓展城市生態空間,厚植“綠”的底色,彰顯“文”的內涵,譜寫新時代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生態宜居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