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寧今年農村公廁改建1436座,30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全覆蓋小廁所,大民生。濟寧市把農村公廁改建列入2020年全市為民辦好十件實事之一,將為全市300戶以上的自然村每村建成一座符合《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三類標準以上的公廁。截至今年11月底,已完成今年1436座的改建任務,覆蓋率達到100%。 建成41處農村公廁 人居環境大改善 在魚臺縣老砦鎮雙河村,一座占地60多平的公廁就在村頭入口處,白色的外墻、灰色線條,顯得格外整潔。 “公廁的建成,給村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村里有紅白喜事或村里組織組織活動時。”村民王文君告訴記者,這座高標準的公廁,干凈、衛生又方便,與城里的公廁沒啥區別。 “原來這里是一個坑塘,經過填滿施工,把公廁建在了這里,在兩個路口交匯處,為的就是方便村民,更為重要的是,公廁一側還有污水處理點,形成有效利用,保證了環境。”村支部書記袁瑞金介紹說,雙河村有村民450戶,隨著公廁的建成使用,方便村民同時,也改善了人居環境。 為更好改善環境、服務群眾,當地還將通過公廁的道路進行了硬化,并在周邊種上花草,進行了綠化。“我們的村廣場,也在這邊,一到夏天或晚上,越能感到公廁的實用及便利。” “今年我們一共建成了4座公廁,2019年建成了2座,目前全鎮300戶以上的自然村已實現公廁全覆蓋。”老砦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于翔表示,作為為民實事,農村公廁建設是民生工程,高標準完成建設后,重點就要管護好。“采取督導方式強化管控,對發現的問題限期整改,對做的好的村里要給予獎勵,確保公廁長久有效使用。” 記者了解到,2020年,魚臺縣300戶以上自然村已建成農村公廁36處,省派第一書記所駐村莊建成5處,共建成41處農村公廁,已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建、管、護相結合 形成有效的管理服務體系 今年全市農村廁所改建共計1436座。在建設上,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則。從建設功能的人性化、技術的智能化、建筑的景觀化三方面進行入手,組織各縣市區結合地方建筑特色,設計多套圖紙,由各鎮街根據生活環境及村民接受程度自由選擇。 “縣住建局提供兩個設計方案,兩種不同大小的公廁,由各鎮街進行招標建設,最終方案根據村里居住人數及選址大小來敲定。”魚臺縣住建局工作人員表示,此次改造全部采用水沖式蹲便器、洗手盆,增設殘疾人蹲位、無障礙設施,并對公廁通風等設施進行改造,同時配備公廁專職管理員加強公廁管理并實行24小時全天候開放式免費服務,如廁環境大大提升。 同時,濟寧還積極推廣裝配式等節能減排新材料、新技術,任城區與山東海龍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具有保溫隔熱、節能環保等優勢的裝配式公廁,既提高了作業效率,又確保了工程質量。 為做好農村公廁管護工作,濟寧市積極探索“建、管、護”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制定了《濟寧市農村公廁長效運維管理實施意見》,建立行之有效的農村公廁管理服務體系。 記者注意到,村里建起的公廁配建了設備房,并在墻面上張貼了公廁管理制度及公示牌等,并配備了公廁保潔人員。各縣市區也因地制宜,不斷完善管護制度。 汶上縣進一步明確公廁維護保潔標準,建立公廁維護管理巡查制度、考核制度。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環衛保潔制度,將公廁保潔管理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體系。同時建立農村公廁管理資金保障機制,如嘉祥縣各鎮街對公廁保潔人員實行績效考核,在原基礎工資基礎上,每月給予一定補貼,并依據保潔質量給予獎懲,以來激勵保潔員做好保潔工作。 據濟寧市住建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截至11月底,濟寧今年農村公廁改建已完成1436座,全面完成任務,2019年已建成817座,目前全市300戶以上自然村已實現公廁全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