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浦亮“十三五”成績單:舊改完成5萬戶,經濟密度全市居首上海,正在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黃浦區作為上海的“心臟、窗口和名片”,具有服務新發展格局、助力上海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使命與優勢。2012年,上海市對黃浦區提出“建設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標桿區”的戰略要求;2015年,黃浦區“十三五”規劃目標提出,到2020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基本框架。 過去5年,在與國際、國內一流大都市中心城區對標的基礎上,黃浦區找準優勢和差距,明確發展定位、科學制定發展目標、合理安排發展任務。經過5年努力,黃浦區城區發展能級和競爭力持續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顯著增強。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日前對黃浦區過去5年的建設與發展進行了系統評估,認為“黃浦區已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基本框架”。 經濟能級中心城區領先 黃浦區經濟密度、人均GDP全市領先,金融服務業、專業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比重穩步提升,總部經濟核心優勢凸顯,初步達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經濟能級水平。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服務全球的高能級產業體系。在上海各中心城區中,黃浦區經濟規模位居全市前列,截至2019年底,黃浦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77.97億元,位居全市第三,中心城區第一。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提高,區級財政收入在大規模減稅降費中實現平穩增長,總量位居中心城區第二,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經濟密度在全市遙遙領先,區域經濟密度達到125.63億元/平方公里/年,人均GDP達到39.61萬元,穩居全市第一。 外灘金融集聚帶是一條黃浦區域經濟發展的金帶,5年來其發展能級不斷提升,金融集聚輻射功能愈加凸顯。上海14家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中6家落戶黃浦,要素市場交易量約占全市3/4;持牌金融機構達到664家,金融及類金融機構超過1200家,金融服務業增加值約占全市1/6。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區優勢持續鞏固,成功創建“國際消費城市示范區”,南京東路、淮海中路等世界級商圈加快轉型升級,首店經濟、夜間經濟、體驗經濟、在線經濟蓬勃發展,商品銷售總額約68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中心城區第一。 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主陣地作用初步顯現,創新創意資源加快集聚,外灘大會永久落戶黃浦,廣慈-思南國家轉化醫學創新產業園區等一批創新項目加快建設,重大科技獎項與專利成果數量穩步提升。 黃浦區服務經濟結構優勢明顯,第三產業比重高達96.4%,高端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稅收貢獻比重達76.9%,金融服務業、專業服務業等核心優勢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和貢獻度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黃浦區金融業增加值突破千億規模,達到1034.82億元,占GDP比重達40.1%,金融業貢獻度居各行業之首,對區域經濟的拉動能力逐步增強,金融產業的引領地位進一步鞏固。與此同時,黃浦區還集聚了大量高能級專業服務機構,在咨詢、人力資源、會計審計等細分領域均形成了較好的產業集聚輻射效應。全球頂尖咨詢公司前20名中的7家、會計師事務所前5名中的3家以及全球航運公司運力50強企業中的14家均已進駐黃浦區,數量能級居全市領先水平。 黃浦區總部經濟核心優勢凸顯。截至2019年底,黃浦區總部型企業數量較“十二五”末增長約30%,其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49家,總部型企業總稅收占比近40%,戶均總稅收貢獻達1.3億元左右。目前黃浦區已形成環人民廣場、外灘、沿淮海中路等高端服務業集聚區,擁有全年稅收過億商務樓宇65幢,其中稅收月億樓達到9幢。 文化名片更亮眼 黃浦區發揮深厚文化底蘊優勢,推動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傳承傳揚與對外開放相融合,積極打造城區文化標桿,初步具備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文化軟實力。 國際大都市核心城區普遍擁有國際著名的標志性文化建筑,是所在城市文化地標、文化名片最為集中的區域,具有獨具一格的文化個性品質和形象,集中體現了城市的文化內涵、文化底蘊。過去5年,黃浦區充分發揮文化底蘊優勢,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綜合本土特色與國際開放程度,打造城區文化標桿,持續提升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文化影響力。 銘記歷史,保護傳承上海歷史文化。黃浦區以百年文脈的傳承保護為重點,堅持用好用足紅色文化資源,系統保護利用區內重要歷史文化資源。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為核心,對周邊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中共上海區委黨校舊址、又新印刷所、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舊址等一批重要革命遺址遺跡進行保護修繕,打造紅色文化地標。加強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推進外灘、人民廣場、老城廂、衡復等四大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建設,將文化融入黃浦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立足自身,塑造海派特色文化品格。圍繞“黃浦最上海”主題,黃浦區以悠久綿長的江南文化為底色,以百年激蕩的海派文化為特色,積極塑造黃浦區作為全球城市核心區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品格。推動“景城一體”建設,展示外灘、人民廣場、豫園、新天地、世博濱江等地標性區域特有的文化魅力,組織“走進外灘建筑”等活動,在全區建立420處“建筑可閱讀”項目、55條“微旅游”線路,持續推進“非遺”項目進社區、校園、園區、營區和商業功能區,率先成為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 放眼未來,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文旅品牌。發揮中西融貫的優勢,黃浦區積極搭建多個節、會、展、演、旅服務平臺,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上海標識、黃浦特色的文旅品牌。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正式命名為“演藝大世界”,在集聚專業劇場和演藝新空間數量,舉行演出場次,舉辦中國首演、亞洲首演、全球首演劇目數量等方面保持全市領先地位,2019年“演藝大世界”演出場次約2.8萬場。著力打造“演藝大世界”三大劇節,組織開展上海旅游節開幕式及黃浦系列活動、玫瑰婚典、新年倒計時、豫園新春民俗燈會四大品牌活動,發揮“上海藝術商圈——藝蘊黃浦”的品牌效應和輻射力,持續豐富“表演藝術新天地”“思南城市空間藝術節”“城市草坪音樂會”“林肯爵士樂”等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使黃浦區成為大量國際文旅活動品牌的首演、首發、首展、首創、首秀之地,帶動全區主要商圈消費升級。 開放發展更深化 黃浦區不斷深化經濟、社會領域對外開放,高能級外資企業、國際化人才加快集聚,開放型經濟水平持續提升,國際居住人口、國內外游客數量不斷攀升,初步達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社會開放水平。 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核心區,往往也是城市形象和功能的重要代表,應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成為開放發展的前沿陣地與展示窗口。過去5年,黃浦區持續打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與文化氛圍,不斷深化經濟、社會領域對外開放,高能級外資企業、國際化人才加快集聚,開放型經濟水平持續提升,國際居住人口、國內外游客數量不斷攀升,初步達到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社會開放水平。 過去5年,黃浦區不斷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發布實施了“擴大開放50條”“外灘外資金融12條”等一系列政策意見,涉外經濟發展政策體系持續完善。積極推動境內首家新設外資控股券商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首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工銀安盛落戶黃浦,成功舉辦“國際化的上海:百年外灘璀璨黃浦”專場推介會等活動。深入對接上海自貿區和新片區建設,積極爭取政策同步試點、優先復制,積極協調推動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等創新試點工作輻射區外、有限復制,拓展自由貿易賬戶適用范圍。目前,外灘已集聚了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50余家外資金融機構,成為外資金融開放的重要承載地。 黃浦區還積極承接放大上海進博會溢出效應,開展對接進博投資促進活動、中外企業對接會,推動一批優質外商投資項目落地,累計達成采購意向超9億美元。主動深化與海關商檢部門戰略合作,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俄羅斯成功舉辦“黃浦老字號和創新品牌企業展”。 過去5年,黃浦區面向國際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務能級也在不斷提升。黃浦區擁有外灘、豫園、新天地、南京東路、淮海中路等著名旅游地標,是國際游客訪問上海的必到之所,國際游客數量國內領先。境外人員占常住人口比重在全市范圍內位居前列,新天地等地區成為深受國際人士歡迎的高雅時尚商業街區。作為上海第一批試點區域,黃浦區順利完成外國人入境就業許可、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兩證整合”改革試點,統一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管理服務制度,并在全市率先實現外國人工作和居留許可一門受理。 生活環境更宜居 黃浦區積極打造溫暖宜居、智慧便捷的城區環境,優質均衡、更加人性化的公共服務體系,部分達到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宜居水平,初步達到了國際領先社會治理水平。 國際大都市核心城區往往都具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符合國際標準和人性化需求的公共服務體系,涵蓋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就業服務、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基礎設施、公共安全等各領域。過去5年,黃浦區在生活環境的宜居性上下功夫,城區環境面貌不斷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部分達到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宜居水平,老百姓的獲得感與滿意度不斷提升。 黃浦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破解城區面貌二元結構難題,積極探索公共服務的改革和優化。過去5年,黃浦區舊區改造全面提速,前四年累計完成舊改征收超3萬戶,預計“十三五”完成約5萬戶,超原定目標近一倍。在養老服務方面,持續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功能布局,“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深入推進,在全市率先實現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和長者照護之家各街道全覆蓋。在教育方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推動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內涵建設和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醫療方面,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創新基層醫療服務模式,區域醫聯體建設不斷深化,九院黃浦分院正式運行,成為全市首批區域性醫療中心。積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社區,在全市率先實現“智慧健康小屋”街道全覆蓋。在公共文體服務方面,積極推動區文化中心、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建設修繕,建設市民健身步道,廣泛開展文化、體育配送服務,推出“黃浦·我來賽”等黃浦特色品牌,公共文體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目前,黃浦區公共服務設施數量及人均擁有率基本達到國際水平;基本公共服務門類齊全,能夠滿足各類群體的多樣化服務需求,初步形成與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相匹配的社會公共服務硬件設施和體系。 更宜居的生活環境,也離不開更領先的城市治理水平。過去5年,黃浦區以繡花般精細的耐心、細心、巧心,不斷創新舉措,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標準化水平,推動黃浦區社會治理初步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黃浦區積極推動城區管理標準化,初步形成具有黃浦特色的“2+N”城區管理標準,網格化管理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全面推進黃浦美麗景區、美麗街區、美麗家園建設,在全市率先實現“一帶一路一環”區域“席地可坐”。智慧城區建設不斷深化,基本實現5G網絡室外連續覆蓋,基本建成覆蓋全區的物聯專網,一批民生領域的優秀應用場景不斷涌現,獲評全國優秀智慧城區。城區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黃浦江和蘇州河沿岸公共空間實現貫通開放,新增各類綠化超過30萬平方米;垃圾分類減量成效明顯,基本形成“兩網融合”收運體系;外灘濱江低碳發展實踐區成為上海首批低碳發展示范區,單位增加值能耗處于全市最低水平。沉著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沖擊,城區韌性經受考驗,各類風險防范和突發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高。 基層社會治理方面,黃浦區不斷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完善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持續推進社區骨干人才培養“黃浦計劃”。居民自治和社區共治不斷深化,不斷完善居民區“三會”制度,成功打造“淞園夢想”“環復—南昌路跨界自治會”等一批自治新品牌,黃浦“零距離家園”成為上海基層社會治理的特色品牌。 當下正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謀劃的重要當口,黃浦區領導表示,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黃浦區作為上海深化“五個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和重要服務區,將加快構筑新時代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優勢,更好服務上海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譜寫新時代黃浦發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