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耕地保護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近年來,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糧食生產和消費仍處于“緊平衡”狀態,耕地保護面臨多重壓力,形勢依然嚴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強化耕地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如何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但保數量,而且提質量、護生態?連日來,圍繞耕地保護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兩會代表委員們紛紛建睿智之言,獻務實良策。 源頭防控——落實落細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 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牽動代表委員們的心。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主席黃建盛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時,呼吁切實加大耕保力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耕地的數量、質量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基。應進一步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大對濫占耕地和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力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認為,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不利于耕地資源保護和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不利于社會長治久安,不利于鄉村振興和鄉土本色維系,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態度堅決地整治。他主張,建立健全各級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把耕地保護的職責層層壓實。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劉聰表示,我國人多地少,用于糧食生產的耕地必須保住,不能再亂占濫用。近年來,江蘇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指引,合理安排各類用地,嚴把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審批關,加強節約集約用地,加力盤活閑置土地。一般項目不占用耕地,必須占用耕地的盡量少占用耕地或者只占用劣質耕地,從源頭上減輕了耕地保護的壓力。 “當前,要充分發揮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的土地要素保障功能,依靠空間優化、存量挖潛方式來解決發展用地的瓶頸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劉惠好認為,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是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平臺,應當充分利用好。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制定印發了《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和《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就保護耕地提出了更加明確的措施。兩會代表委員紛紛表示,要切實把這些措施落實落穩落細,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防止違法改變用途,對違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發揮出耕地的最大價值。 為提高農民的種糧意愿,民盟中央建議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補貼政策,從明確補貼的范圍、對象、標準開始,做好耕地面積核查工作,以此建立對農戶穩定、適度上調的補貼機制,同時加大對糧食作物主產地及一定規模種植戶的補助扶持力度。 精準施治——分類細化耕地保護整體解決方案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耕地后備資源不斷減少,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占優補優的難度日趨加大,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健全,耕地保護面臨多重壓力。 針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李漢宇建議,要嚴格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提高占補平衡新增耕地質量,保證農田生產能力,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圍繞“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主任王世元建議,將“保持耕地占補數量和質量雙平衡”作為約束性指標,寫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有利于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目標責任的落實。 長期以來,黑土地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受長期過度開發利用、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黑土地出現了系統性退化。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葛全勝建議對黑土地實施特殊保護,盡快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立法,切實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谷樹忠指出,我國一些地區的耕地處于亞健康狀態,制約了糧食生產。他建議加強科技創新,通過開展土壤、水資源、生態景觀、氣象、地理信息等多學科聯合攻關,促進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具體而言,就是根據優質耕地、中低產耕地、邊際耕地、‘問題’耕地的不同生態管護需求,提供不同區域、不同類型耕地資源保護利用的整體解決方案,確保耕地在動態占補中實現數量不降低、面積不萎縮、質量不下降。”谷樹忠表示。 “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不僅能增加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還能使耕地生態有改善、布局更加集中連片。”劉聰介紹了江蘇省的實踐經驗:江蘇省人多地少,自然地理和農業生產歷史導致耕地嚴重碎片化,近年來通過開展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出無限的潛能,支撐了全省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盤錦市副市長潘元松則長期關注耕地耕作層的保護。他認為,將建設項目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的做法,對提高新增耕地質量、實現藏糧于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分重要。他期待這項工作早日從各地探索的實踐層面上升為國家制度。 智慧監管——用科技手段為18億畝耕地保駕護航 我國耕地面臨的情況錯綜復雜,簡單依靠傳統的保護和監管方法,已難以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要做到對違法違規行為早預警、早發現、早制止,就必須依靠創新推出智能化、常態化的監管手段和方法,讓耕地保護“長”出智慧監管的“牙齒”。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長期關注耕地保護智慧化平臺建設。他建議組建一套上下貫通、整體聯動的全國通用智慧監管平臺與系統,更好地開展“天上看、地上巡、網上查”。“以監管平臺系統為核心推動耕地保護管理功能的整合,形成涵蓋對耕地資源變化、占補平衡與增減掛鉤、永久基本農田、設施農用地、土地征收、耕地拋荒、耕地質量等的實時監測與監管,從而實現對我國所有耕地信息的實時掌握、全周期監管和精細化、精準化管理。”他建議,對現有的自然資源督察機構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武裝智慧監管手段與裝備,打造一支耕地保護信息化監測隊伍。 “自2019年衛星中心成立之初,我們就開展了季度性的‘非農化’監測,發揮了保護耕地‘第一哨兵’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主任王權表示,通過2米分辨率全國范圍400平方米以上地表覆蓋變化的季度性監測,以及基于衛星遙感的土地執法督察上下協同的工作機制,從技術、組織、機制等方面實現了耕地“非農化”監測常態化,做到了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早發現,為早制止、嚴查處提供了科學依據。 王權表示,2020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糧田的“非糧化”監測。“采用光學衛星加人工智能和直接用高光譜衛星識別的兩種技術,提取耕地利用狀況和種植情況相關信息,基于更豐富的監測要素,實現‘非糧化’的監測。”王權表示,未來將把“非農化”“非糧化”監測納入重點工作,對耕地開展動態監測,用“天眼”守“紅線”,讓衛星遙感成為助力耕地保護事業的堅實科技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