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不得人”的房子后續來了:列入動遷計劃,街道托底日常管理4月9日,“上海松江”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房頂漏水,墻體脫落……這樣“住不得人”的房子誰來管?》一文,報道中山街道五龍二村內,居民家中漏水不斷,居民樓外墻體脫落一事,加上小區沒有物業管理,老舊房屋也無人修繕,使得居民住在家中也人心惶惶。 報道發布后,中山街道高度重視,有關部門也迅速行動,并于9號下午3點進行現場走訪,對五龍二村小區現存情況進行梳理。目前,該小區已被列入中山街道“十四五”拆遷計劃中。 特殊性質的小區 對此,中山街道房管所相關負責人龔仁國向記者透露,實際上,相比其他的老舊住宅小區,五龍二村在房屋性質上略有不同。 據悉,該小區房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當時的漁業隊(后稱“大塔浜村”)建造,為三層樓,用于集中安置漁業村民。到了1995年4月,伴隨體制改革,村里與居住家庭簽訂《大塔浜村集體所有住房轉讓合同》,將房屋轉售給原居住村民家庭,屬私有房屋。 “除了投訴人沈女士所在的109號樓之外,小區其實還包括兩側的幾幢房子,只是這幾幢房子的住戶都已經簽訂動遷協議。”龔仁國說道,因此,目前爭議最大的居民也均住在109號樓。 只是,109號樓居民或許不清楚,由于私有房屋的性質,因此小區無法成立業委會,且無法收繳物業管理費用,由中山街道給予托底管理、街道直屬的茸杰環境公司負責日常道路基本保潔。對于居民反映的應急類維修問題,由街道直屬的茸盛物業負責。居委會負責日常人員、信息等管理工作。 街道托底,做好日常管理 除了做好日常管理之外,老舊小區問題多是無法避免的事實。沈女士表示,早在數年前,小區居民樓就出現過墻體開裂的情況。 對此,該小區居委會書記表示,最早是在2013年,有居民反映小區房屋問題,包括陽臺傾斜的情況,居委會及時上報街道。 雖然是居民私有房屋,但考慮到實際情況,當時中山街道相關職能部門也曾多次召開協調會、聽證會,最終經過集體決策,由街道全額出資進行大修,并對房屋進行了修繕,“當時,我們對房屋的陽臺采用鋼結構加固,對屋頂全面翻修,房屋整體性墻面粉刷,屋內電線管網統一排管布線,全面消除亂拉電線的安全隱患。”龔仁國回憶,不僅如此,到了2018年,街道又對該小區進行了雨污水管網分流施工。 對于街道所做的相關處理,沈女士也表示了肯定,但安全隱患也是真實存在,“像墻體脫落、家中漏水的情況又該怎么辦?” 盡快落實隱患處置 對于沈女士的擔憂,中山街道也表示,前期,街道已進行過全面大修,目前反映少數部位出現的漏水、樓面粉刷物脫落等,修繕原則上應由居民自行出資進行。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根據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辦法》有關規定,上海實行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制度,房屋所有權人為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如果發現房屋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應當及時查明原因,結合隱患產生部位、嚴重程度以及房屋使用環境等情況,采取應急防范、維修加固、減少荷載等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此外,松江區房管局指出,按照“誰的房子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誰造成的原因誰負責”的原則,在房屋所有權人(房屋使用人)為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的前提下,落實屬地管理責任,開展城鎮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 居民全部同意,方可動遷 值得一提的是,五龍二村小區其實已有動遷方案。 中山街道發展辦姚春峰表示,五龍二村小區已有多戶居民簽訂動遷協議,只是109號樓情況特殊,為40戶居民集中居住,產權非居民單一所有,因此,動遷必須是在40戶居民全部簽約的前提下,方可實質性啟動。 姚春峰表示,目前,街道綜合考慮居民的意愿,已將該房屋列入“十四五”動拆遷計劃。因動遷方案有要求,需要居民百分百通過動遷意愿征詢以及動遷方案征詢后,才能正式啟動動拆遷程序,因而,實際動遷還需要40戶居民100%同意和配合。 下一步,街道也將深入細致地開展相關工作,積極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希望居民能積極配合,在征詢意見時,順利完成兩個百分之百,及早啟動動遷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