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建部建議“縣城新建住宅6層為主”,“減碳”為啥先盯上“小縣城”?3月29日,住建部出臺了一則通知,《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這個意見稿指出,積極開展試點,“各地要根據本地實際,選擇有代表性的縣城開展試點,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限制縣城居住建筑高度“縣城的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6層及以下住宅占比應不低于75%。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筑的,應嚴格充分論證,并加強消防應急、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的出臺,意味著我國建筑領域“減碳”工作將從縣城開始試點。 有關科學論文研究顯示:居民建筑物稀疏的地塊,碳排放量極低,居民建筑物稠密的地塊,碳排放量較高。同一地塊的人口密度太大的情況下,碳排放量會高。而且隨著建筑面積增多,用電量、天然氣、液化石油氣以及生活其他產生的碳排放會增加,所以總體是呈現正相關的,而且相關性非常顯著。 根據我國《住宅設計規范》,7層及以上必須安裝電梯,而六層和六層以上住宅的區別,又不僅僅是電梯,在建造形態上也有很大的區別。在抗震要求方面,7層及以上,必須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而鋼筋混凝土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也是比較大的。根據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七層以上還必須做消火栓系統,在實際施工上,7層和7層以下碳排放的能級有差別。 單就建筑本身來說,中大型城市的高樓顯然更多,而且人口密度也比縣城更高,中大型城市顯然更需要“減碳”,但為什么住建部的意見稿先盯住了縣城呢?記者觀察,就目前來看,選擇有代表性的縣城開展試點最具可行性。 近幾年,伴隨新型城鎮化概念,“二次城鎮化”概念也橫空出世。“二次城鎮化”概念的意思是,和城鎮化初期主要是農村人口大規模涌向城鎮不同,新時期更多的是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其中一大方面是指縣城人口向更高層級的城市集中,這種集中并不是逐級上移,有時是人口和人才跨級遷移。整體來看,在人口人才向大城市加快聚集的過程中,全國已經出現一些“收縮性”城市,其中縣城人口人才流失情況較重。 據報道,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吳康是國內收縮型城市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他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龍瀛等人,利用“五普”和“六普”人口資料,以街道為尺度,發現中國4個省、105個地區/市域、897個縣域和1982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發生了人口密度的下降。 從過去的“空心村”到如今的“空心鎮”的出現,我國人口流動正發生很多過去沒有的變化,一些縣城的人口也在減少。根據住建部2020年12月31日發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我國2019年在縣城人口14111萬人,而早在2000年,我國縣城人口14157人,從2000年到2019年,我國縣城人口長期徘徊不前,2002年最低時達到8874萬人。記者查閱對比建設部《2019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和《2018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數據,一年之間,國內有些縣城人口就出現變化,如吉林從187.83.萬人下降到173.46萬人;湖南從1050.12萬人下降到1013.86萬人;湖北從438.54萬人下降到425.24萬人;河南從1361.69萬人下降到1357.99萬人;江蘇從495.74萬人下降到492.84萬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些縣城如果繼續蓋高樓,很明顯會形成浪費。在人口減少的縣城積極開展減碳試點,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試點的阻力會比較小。 當然要看到,并非所有縣城的人口都在減少。根據住建部公布的城鄉建設統計年鑒,2018和2019年比較,山東、廣東和四川三省的縣域總人口都是下降的,但縣城人口卻是增長的。還有一些省份,則是縣域人口和縣城人口雙增長,如陜西省2018年和2019年縣域人口和縣城人口分別是是2129萬人、466.34萬人和2134萬人、474.18萬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住建部的意見稿建議“選擇有代表性的縣城”,突出了“代表”二字,推行“縣城的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6層及以下住宅占比應不低于75%”,就照顧了不同情況。 根據2018年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建筑能源消費總量為8.99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6%;建筑碳排放總量為19.6億噸CO,約占全國能源碳排放量的19.0%。大城市已建高樓多,正在規劃建設的高樓也很多,從未來看,“減碳”更重要的目標區域當然還是中大型城市,但中大型城市同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承載地,寸土寸金,建設高層樓房節約用地是一種必然選擇,貿然從大城市控制樓房高度進行“減碳”工作,難度較大。 建設部的意見稿建議“各地要根據本地實際,選擇有代表性的縣城開展試點,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這是從最容易做的地方做起,然后待條件成熟后,逐步進行“復制”和“推廣”。這樣的思路順應了我國人口從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的城鎮化大趨勢,預留了“時間差”,更切實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