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征收補償律師:征地補償被村委會截留怎么辦?根據《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中的規定,實施土地征收,征收方需要給予被征地農民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社會保障費等補償,如果涉及農村村民住宅的,還需要給予被征收人宅基地的補償和農村房屋的補償,以及搬遷費、獎勵費等,對于是經營性用的,需要給予被征收人停產停業損失費等。 其中,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由于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農民只享有土地使用權和承包權,所以土地的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一般會先發放給村委會。而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則是歸所有者所有,也就是誰種的果樹或青苗,誰挖的水井等,誰就可以拿到這些補償。對于房屋和宅基地的補償亦是如此。 不過,實踐過程中,有的村委會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時,會直接據為己有,認為土地所有權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以這筆補償費全部歸村委會所有。那么這筆補償費真的全部歸村委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嗎? 答案顯然不是的。雖然農村集體土地(耕地、農用地等)所有權歸村委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這并不代表著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就全部歸其所有。從地方發布的相關法律法規中來看,村委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之后,需要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補償費分配給被征地農民,安置補助費需要全部用于被征地農民。 根據《土地管理法》中的規定,禁止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民法典》第243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補償費等費用。264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村規民約向本集體成員公布集體財產的狀況。 也就是說,村委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能隨意的占用或者是挪用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甚至是其他可以直接給予被征地農民的相關補償費用。就土地補償費,村委會或者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只能截留百分之二十左右用于村里的公共事業建設。 所以,凱諾拆遷律師在這里提醒大家,在遇到土地征收之后,廣大被征地農民一定要注意村委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各種行為,避免自己的合法權益被侵害。那么,要是在土地征收中,自己遲遲沒有拿到土地補償費,作為被征收人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如果征收方將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已經轉到村委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賬戶當事,但是被征地農民遲遲沒有拿到這項補償費。那么被征收人可以先向村委會申請村務公開,看看這筆補償費去哪兒了。申請村務公開是法律賦予被征地農民的權益,當村委會將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項沒有公開時,那么村民就可以依法在專業律師的指導下,向村委會申請村務公開,要求其公開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具體情況。 根據《土地管理法》中的規定,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征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 申村村務公開之后,如果村委會遲遲沒有對自己的申請進行答復(補償費也遲遲沒有發放給大家),或者是已土地補償費不歸村民所有,且以土地補償費及其他相關事項是秘密文件等為由,拒絕公開時,被征地農民則可以向上一級有關部門針對村委會的行為進行投訴、反映,要求相關部門查處村委會的行為,責令村委會返還侵占的土地補償。 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的規定,村民委員會不及時公布應當公布的事項或者公布的事項不真實的,村民有權向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反映,有關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門應當負責調查核實,責令依法公布;經查證確有違法行為的,有關人員應當依法承擔責任。 如果鄉鎮人民政府對村民反映的事項置之不理,或者是默認了村委會的行為,被征地農民可以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反映(可以打12345,也可以找到相關部門的電話直接反映,或者直接去現場),在反映過程中,一定要記得進行錄音,一旦日后相關部門不承認,或者是有行政不作為的現象,錄音就可以作為證據交給法院。 實踐中,如果遇到相關部門針對自己所反映的問題遲遲沒有回復,也沒有進一步解決時,或者是對處理的結果不滿意,那么被征地農民還可以通過行政復議以及行政訴訟等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過這里凱諾律師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由于征地拆遷中所產生的問題相對于來說比較的復雜,且又較為專業,所以不管是向村委會申請村務公開,還是啟動法律程序,都建議被征地農民在專業律師的指導下進行。 事實上,有了專業律師的幫助,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會給村委會造成一定的壓力,實踐中,有的村委會迫于壓力,往往會主動的將土地補償款分配給被征地農民,對于村民所申請的材料,也會第一時間公開。當然了,即使村委會不主動給,那么,在專業律師的幫助下,村民拿到土地補償費或相關材料的機會相對于來說也會更大一些。 總之,凱諾拆遷律師最后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土地征收關系著被征收人的利益,一旦遇到村委會擅自截留土地補償費,或者是侵害自己其他的利益,村民一定要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