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土地糾紛律師:村委會替村民簽訂了征地協議,該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近日,山東省濟南市的張某咨詢律師說,自己家的三畝土地及地上附著物、青苗,還有旁邊的住宅因相關的規劃在去年的時候被征收了。但由于對征收補償標準有異議,所以其便一直沒有與征收方簽訂補償安置協議,雖然在此之后,征收方一直委托村委會工作人員來家里就補償事宜進行協商,但是一直也沒有協商好,補償標準一直沒有提高。由于征收補償一直不合理,無法保障自己家人以后的生活,所以自己就補償協議也一直沒有簽訂。 張某認為,只要自己一直不與征收方簽訂補償安置協議,那么征收方也就不會拿自己怎么樣,法律上明確規定了,征收方是不可以違反法律法規強迫被征收人搬遷上樓,交出土地的。所以,在拒絕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之后,張某對此事也就沒有那么的在意了。 然而讓張某沒有想到的是,征收方在一個星期之后,將張某家的部分土地給強制毀損了,其理由是自己已經簽訂了補償安置協議,部分征地補償款也已經提存了。這讓張某非常的納悶,自己明明滑與征收方(村委會)簽訂補償安置協議,怎么征收方就說已經簽訂了協議呢?后來張某通過各種渠道才得知,是村委會工作人員模仿自己的筆跡與代替自己征收方簽訂了征地補償安置協議。 事實上,村委會模仿被征收人筆跡代替被征收人簽訂協議的情況并非個例。有的征收方為了盡快推進征收工作,實現征收目的,往往會在被征收人遲遲就補償事宜一直不愿意簽訂補償安置協議的情況下,就會采取各種措施,比如張某所遇到的這種情況,村委會替村民簽訂了補償安置協議。 那么村委會在被征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模仿被征收人筆跡,與征收方所簽訂的補償安置協議有效嗎?村委會是否可以代替村民簽訂協議呢?下面凱諾拆遷律師就結合自己的辦案經驗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簡單地為大家淺析一下 村委會能否替村民簽訂協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征收主體是誰,被征收人又是誰。根據《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中的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 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需要征收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認為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應當發布征收土地預公告,并開展擬征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首先從這幾條法律法規中我們可以看到,因公共利益需要,征收農村集體土地的征收主體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再由縣級以地方人民政府成立房屋征收部門負責具體的征收工作。而被收人則是土地使用權人,地上附著物、青苗等的所有權人,以及土地所有權人,也就是只要與此次征收有利益關系的村民都可以稱為被征收人。 因此,就補償事宜協商好之后,應當由征收主體或者征收主體委托的房屋征收部門工作人員來與被征收人簽訂補償安置協議,相反的,被征收人也只能與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簽訂補償安置協議,簽訂補償安置協議的人若并非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那么必須要有書面的授權委托書,村委會替村民與相關部門簽訂協議也是一樣的,也要有村民,即被征收人的書面委托書。 代替村民與征收方簽訂的協議原則上無效 若沒有書面的授權委托書,或者說是村委會代替村民與征收方簽訂補償安置協議,沒有經過村民同意,是在被征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簽的,那么從原則上來說,村委會(工作人員)與征收方所簽訂的征地補償安置協議就是不合法的,違背了被征收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也就是說,事后只要被征收人沒有追認該補償安置協議,那么協議就是無效的,沒有法律效力。 根據《民法典》中的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代理權終止后,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當然了,如果被征收人對村委會替自己簽訂協議的行為進行了認可,那么要村委會替村民或者是其他利害關系人所簽訂的協議就有了法律效力。對此,凱諾拆遷律師提醒大家,在遇到村委會替自己簽訂協議的情況時,一定要注意,如果村委會替自己協議的行為沒有經過自己同意,那么事后被征收人千萬不要認可,尤其是在補償標準沒有任何提高時,不管征收方或者村委會怎么說,都不要認,一旦認可了該協議,日后征收方就會按照協議中約定的對被征收人進行補償。 總之,凱諾拆遷律師最后想要告訴大家的是,補償安置協議的簽訂可不是誰都能簽的,因此一旦遇到村委會替自己簽訂協議,或者是與自己簽訂協議的人并非是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那么被征收人此時一定要提高警惕,可以先收集相關的證據材料,然后盡快咨詢律師,如果有必要,可以在專業律師的指導下,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